按照最新的说法,“金特会”还是在6月12日如期举行。
但特朗普反反复复,已经在全世界人民面前,失去了信用,成为地地道道的特没谱。即使这中间又发生了什么变化,人们大概也不会像上次那样惊讶了。
美朝首脑会谈能否如期举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。
这段时间以来,有一个词被反复提及,就是“利比亚模式”。有人说,这是美朝之间最根本的分歧之一。至于“利比亚模式”是什么?想必不少人有个大概了解。
其实,“利比亚模式”还是一个长长的耐人寻味的故事,关于选择,关于信用,关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。
土豪的核武梦
利比亚位于非洲北部,北濒地中海,海岸线长1900余公里,战略位置重要。依靠丰富的石油资源,利比亚曾一度富甲非洲。上世纪70年代,利比亚可是和沙特阿拉伯一样的石油土豪。
即使步入新千年时,利比亚的综合国力乃至居民人均收入,至少在非洲是靠前的。
刚刚走上权力巅峰的卡扎菲
自1969年9月1日,以卡扎菲为首的“自由军官组织”发动政变,推翻伊德里斯王朝,从此开始了卡扎菲长达数十年的统治。反美反西方倾向的卡扎菲政权,在政治上被很多西方国家视为“眼中钉”。
面对西方的遏制,卡扎菲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——发展自己的核武器。当时的利比亚确实有财力支持这一计划。
美英情报机构认为,利比亚在高峰时期曾拥有11处与核相关的设施。
2003年10月,美国和意大利情报部门联合行动,在意大利港口拦截了一艘开往利比亚的货轮,上面装载了大量用于制造离心机的部件。利比亚的核计划完全曝光,美国以切实证据指责利比亚试图发展核武器。
据美国核威胁倡议组织(NTI)发布的报告,有资料显示,上世纪70年代,利比亚曾用铀矿石换取巴基斯坦的核援助,利比亚还曾于1978年尝试从印度购买核武器。
因为发展核武器需要有充足的技术能力储备和相关人才、设施。而利比亚作为《不扩散核武器条约》的签约国,又遭受着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严厉武器禁运和经济制裁,所以卡扎菲只能偷偷摸摸地与一些国家合作,发展自己的核能力。
利比亚的核研究中心大楼
上世纪70年代末,利比亚从邻国尼日尔进口了1200吨浓缩铀矿石,而且没有按规定向IAEA报告;1982年,利比亚又与一家比利时公司接触欲购买四氟化铀,但两年后迫于美国方面的压力,这笔交易最后失败了;1985年,利比亚向一个“拥核国家”出口了几千克高浓缩铀,以换取大批铀化合物。
利比亚还曾求助“外国专家”。上世纪80年代,一位“外国专家”在利比亚的Tajoura核研究中心开始研究和设计方案,为的是生产用于铀浓缩的气体离心机。据传这位“外国专家”是德国公司的前雇员,但未有确切证据能够证明。
通常,一些无核国家会以发展民用核技术为名“暗度陈仓”,这也包括利比亚。1979年,通过与苏联在IAEA监管之下的“和平”合作,利比亚完成了10兆瓦的反应堆,并趁机发展了钚生产技术。
上世纪90年代初,利比亚进入卡扎菲统治的第三个十年。卡扎菲谋求核武器的愿望也更加强烈了。正在卡扎菲一筹莫展之时,苏联解体让前东欧地区霎时成为核扩散的易发地带。很多失业的核技术专家,成为利比亚希望引进的人才。
1992年,俄罗斯莫斯科科恰托夫研究所(俄顶尖核研究中心之一)一位官员声称,利比亚曾试图将该研究所两名员工招致麾下,但未能如愿。与此同时,美英也在安顿这些前苏联核机构研究人员。
但是,地下黑市核交易却愈演愈烈。1997年,利比亚终于迎来了加速其核武计划的大好时机,当时巴基斯坦“核弹之父”卡迪尔·汗编织了一个售卖核材料、设施的黑市网络。
从这一年开始,利比亚陆续接收了一些组装好的L-1型离心机和更多离心机的部件。随后,利比亚又从黑市寻求更先进的L-2型离心机(可用于核武原料的制取),并在2000年9月如愿以偿得到2台。
到了2003年9月,英美情报人员在调查卡迪尔·汗时获悉,一艘载着更先进离心机部件的德国货轮正驶往利比亚,他们很快把情况通报给了德国和意大利警方。当10月4日凌晨,这艘货船驶入意大利南部塔兰托湾时,被意大利警方和海岸警卫队顺利截获。这就是前述那一幕。
失效的“投名状”
至于当时利比亚有没有研发出核弹?各方的观点并不一致。
有一种说法是,在2000年左右,利比亚的核能力已经达到每年生产10枚核弹的水平。
另一种说法是,利比亚的核计划持续30年不停失败,由于不具备成熟的核武器研制技术,无法获得一枚性能稳定的核弹,卡扎菲政府当时在是否继续研制核武器的问题上很犹豫。
而不管利比亚是否已经拥有核武器,在2003年那个关口,卡扎菲必须做一个棘手的抉择:是放弃核武器发展,向美国交一个“投名状”;还是继续发展核武器,冒有可能被美国军事打击的风险。
当时,卡扎菲能看到的未来有两种。
第一种,是萨达姆那样的。
同样是在2003年,美军借口“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”,发动了伊拉克战争。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,就将坦克部队开进了伊拉克首都巴格达。昔日的中东政治强人萨达姆,也不见踪影。
直到2003年12月13日,满脸胡须、惊惶失措的萨达姆被活捉,出现在西方媒体的电视镜头前。
第二种,是乌克兰那样的。
在苏联分崩离析后,乌克兰一度拥有大量重型核武器。“世界核俱乐部”里突然出现的这个成员并不打算轻易听从美欧的“去核建议”,而是希望能够用削减这些核武器,换来客观的经济支援和“安全保证”承诺。
在经过了与美俄的漫长谈判后,乌克兰终于在1994年11月批准了《不扩散核武器条约》,数千件核武器也开始陆续拆毁。
在权衡利弊之下,卡扎菲最终做出了决策。
美国媒体当时透露了一种说法:在美国入侵伊拉克前夕,卡扎菲其实已经派出自己的秘密特使分别联络上美英,传递出利比亚可以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打算。但是,那时的美英就想先让卡扎菲看看“萨达姆的下场”。
这对卡扎菲来说,可以与美英谈判“议价”的空间正随着伊拉克战争的推进而逐步缩小。
从那艘船上截获的敏感部件
于是,当那艘载着离心机部件、开往利比亚的货轮被截获后,利比亚的核武器梦基本破灭。和西方谈判弃核,成了卡扎菲更迫切的选择。
2003年12月19日,也就是萨达姆被美军抓获6天后,美国总统小布什在白宫郑重地召开了一场记者会,他宣布“在阻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上取得的重大进展,利比亚承诺将销毁所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,并同意立即无条件允许国际组织进入利比亚调查。”
小布什也表示,这一结果是美英与利比亚经过9个月的秘密外交达成的。卡扎菲放弃核武器,换取的是美英不再敌视利比亚。美国人不但解除了对利比亚的经济制裁,甚至还承诺向利比亚提供民用核技术和一些常规武器系统。
一个月后,2004年1月下旬,5.5万磅与利比亚核弹道导弹计划有关的文件和设备,被美国运输机运抵位于田纳西州的橡树岭国家实验室。小布什政府特地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媒体活动,邀请大批记者到场查看利比亚移交的核硬件。
利比亚的核硬件运抵美国国家实验室
小布什说,如今利比亚已经开始重新回归国际社会。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说,曾经的敌人不需要永远是敌人。从此,卡扎菲成了西方国家的座上宾,这位挥金如土、个性十足的领导人甚至每年还专门拿出几千万美元,帮助西方主要政治人物竞选。
比如,法国的萨科齐。
但是,这种“亲密感”是短暂的。2011年,在美国助推下,西方国家发动了对利比亚的军事干预,利比亚国内反对派推翻了卡扎菲政权。七年之前,西方的那些美好承诺依然历历在目。但想不到,七年之痒却要了卡扎菲的性命。
2007年时任法国总统萨科齐欢迎到访的卡扎菲。
今天,利比亚仍在内战,是世界上最混乱的国家之一。人民的生活,和过去相比,天壤之别。
危险的“利比亚”
第一个将朝鲜去核与“利比亚模式”相联系的,是美国新任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博尔顿。他在进驻白宫西厢后,便开始公开谈论有关交出核武器的“利比亚模式”,据称这是他在2003年帮助小布什设计的一项协议。
而博尔顿在15年后想故伎重演。而那些给卡扎菲的经济诱饵,和特朗普口中许诺朝鲜的有着惊人相似。
博尔顿
作为一个在险恶环境下求生存的国际博弈老手,朝鲜能轻信美国吗?利比亚对朝鲜来说,是更具针对性的前车之鉴。概括而言,在没有获得美国有法律约束的协议,以及没有大国参与担保的安全保证之前,不可能轻易地对美国心存幻想。
中国也不可能允许身边出一个持续战乱动荡的利比亚。
被废弃前的朝鲜丰溪里核试验场
从目前来看,在朝鲜“去核”问题上,相较于“利比亚模式”的完全弃核,分阶段弃核是更可行的方式。这方面伊核协议可以提供一些借鉴意义。通过逐步可验证地“去核”,逐步解除制裁。当然现在连伊核协议也被美国抛弃了。
必须注意的一点是,伊核协议仅是政府间签署的协议,它并没有获得美国国会的认可通过。所以今年5月8日,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,恰恰也是钻了美国立法的漏洞,使得这样一份严肃的协议能够被轻易否定。
对于朝鲜而言,同样也是如此。如果仅仅与美国签署政府间的协议,并不足以充分保证今后完全弃核的朝鲜的安全。所以必须要有法律约束,且通过美国国会认可通过的文件,才能够束缚住美国政府的“任性”。
朝核问题的复杂程度不亚于伊核问题,这也就决定了谈判过程将较为漫长。因此,在今后的朝核问题谈判,作为与切身利益相关的中国、俄罗斯必须参与其中,毕竟朝鲜单方面的力量无法应对美国巨大的压力。
而作为朝核问题直接(间接)当事国的中国、俄罗斯以及韩国、日本的参与,既是对朝鲜弃核的全过程见证,也是一种安全担保,进而对美国形成一种制约。
设想一下,如果让卡扎菲点评当下时局,他会说什么呢?
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,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0 Comments